MoshiCoCo
发布于 2020-08-02 / 1788 阅读
0
1

我的2020年中小结

起因

今天在V2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位V2er写的一份随笔,文章里讲到在他27岁还有20多天的时候,他离开了阿里,去了广州,加入腾讯。 看完这人实在太厉害了,好奇点开他的博客看到了他的简历。

2020.08 - 现在, 微信,小游戏引擎开发
2019.07 - 2020.07, 支付宝,前端技术专家
2018.03 - 2019.07, 支付宝,高级前端开发工程师
2016.08 - 2018.03,Bilibili,前端工程师
2015.10 - 2016.07,上海禾赛光电科技,软件工程师
2015.07 - 2015.09, 华为,逻辑工程师
2014.10 - 2015.06, Xilinx,研发实习生
2011.08 - 2015.06,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士

本科生-研发实习生-逻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华为-哔哩哔哩-支付宝(P7)-腾讯(T10/T3.2)。感叹之余把文章分享给了srcrs看了一眼,srcrs的原话是“看了他的简历,我感觉到好无力啊”。 5年的时间,测控技术与仪器转行做硬件到软件/前端,2020年的时候离开阿里时已经P7了,所以我内心和srcrs是类似的,觉得确实好无力啊。

记得前阵子还在寒假的时候,我在群里跟金老师说:“害,读研搞科研什么的我是不行了,以后能成为技术专家就好了,那样也是很不错的”,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也没多想。没想到几个月后偶然看到的一篇文章,又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曾经的随口一扯。

复盘

对比了下这位老哥履历,是自叹不如的,假期在家之余,复盘了大学的前三年,发现最近两年和我最初的规划有些不太一样,在好多事情上分散了精力,当初的一些规划没有坚持下来,无疾而终了。大一的时候,当时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杨老师给了一次机会,去听了一场高水准的会议(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两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后来回来之后才发现杨老师是校领导,我说他第一次来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怎么那么眼熟),现场也看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做的分享,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深圳的智慧城市案例和某地的国土资源局利用高分卫星做环境/国土监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有计划的加强学习内容,会去看一些慕课,去拓展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学习Git/CI CD工具,学习现代IDE的使用,自己搭博客之类的。

老实说那段时间进步很快,大二同学们学数据结构还很懵懂的时候,我已经能很熟练的手撸遍历二叉树了,了解许多同学没听过的东西。 变化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如今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一个人面对周围的认可和赞誉时,是非常容易对自己的评估出现偏差” 很不幸,我就是。我没抵御住自己内心的飘然。直到大二的暑假,出去见了世面之后。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现实,我还差了好多啊。整个大三上,算是见世面了。

Renew

回到现在,重新回顾之前的无心之语或者说给自己的提问 “我什么时候能成为技术专家”,老实说,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我做梦呢,毕业能有人赏脸给饭吃就不错了,还技术专家。然后小颖跟我讲:“会有的”,“得10年” “能有这个人一半就可以了”,10年后我32岁,即使不能成为技术专家,那应该技术好点,饭碗也会大一点吧。

ps:(其实诱因是因为看着身边的朋友,同学,今年有的拿到了快手的实习,有的校招进了字节,有的去了格力做研发,有的要继续深造种水稻,要是没有点追求,可能下次一起吹牛皮我就只能喝饮料了)

“我什么时候能成为技术专家”换个问法就是“我该怎么样成为技术专家”,或者说我要成为技术专家,抛开机遇和发展大潮,我需要付出什么。有些没想明白的,等以后工作了遇到了技术专家,我当面问问,或者有看到文章的大佬给指点指点。

但是有几点我觉得理清楚了,就先写下来。

  1. 保持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和评估,不骄不躁。
  2. 学好英语,保持对新事物的认知,不固步自封。
  3. 稳固基础,趁着还没毕业,当前节点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要花时间去重构知识体系。
  4. 系统性的阅读和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去依赖碎片化学习知识,输入的同时要有输出,输出是一个重新审视知识输入的过程。
  5. 感兴趣的,想做的内容,要及时去实现,比如现在要单独也写个里程碑页面,记录自己的里程碑事件/项目/生活大事件。
  6. 一步一个脚印,专注一些,学会善用剃刀原则。
  7. 保持良好作息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8. 要操心自己的个人问题,把老婆娶回家。
  9. 有诗和远方,也要有油盐酱醋。

评论